逗游网:值得大家信赖的游戏下载站!
发布时间:2016-10-10 10: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知 编辑:fjq
Happy Ending……?
Remember, 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
I know of no reason, why the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 forgot.”
游戏中,有两个结局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第一个结局是汤姆注意到了社交媒体上的记者电话,打开了手机的定位功能并拨打电话求助,然后4885在通话进行到一半时,审讯被打断,所有被关押的人获得自由。
另一个结局,则是玩家通过蓝牙与拿着自己手机的瑞吉进行蓝牙传讯,得知瑞吉筹划中“恐怖活动”的真相。随后,手机上会出现一个按钮,在次日凌晨也就是11月5日按下之后,所有的手机开始放屁。政府缺乏对放屁的手机调查的幽默感,所以释放了“恐怖分子”们。
显然,这个结局是在向《V字仇杀队》致敬。在盖伊·福克曼之夜这个“打倒密谋者与异见者”的日子,V播放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并炸毁了“自由女神像”,而在一系列的行动之后,第二年的11月5日,独裁者苏特勒被杀死,被唤醒的群众在严格宵禁的夜里带上盖伊·福克曼的面具走上街头抗议,并见证了象征着权力的威斯敏斯特宫被炸毁。
https://www.gamersky.com/showimage/id_gamersky.shtml?https://img1.gamersky.com/image2016/10/20161009_xtn_162_1/gamersky_06origin_11_20161091727ABD.jpg
依在下之愚见,窃以为和它的前辈们:《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相比,《V字仇杀队》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V这个超级英雄式的设定本身即是《V字仇杀队》最大的败笔,在一个乌托邦社会中选择超级英雄作为主角,以暴力手段对抗集权,就好比给甄嬛发了一挺加特林机枪,她把整个后宫全突突了然后拿枪管顶着皇帝的脑袋要求当皇后。当V杀死苏特勒时,这个故事的内涵也就被矮化成了正义战胜邪恶。而通过V的行动,全英国的人民纷纷觉醒走上街头,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实在是太过于理想化了。
同样,游戏中的这些“好”结局也严重缺乏真实感。接到举报后,一通电话的时间内记者就能闯入秘密监察部门审讯现场并解救受害者,那么这家报社不仅需要福尔摩斯级别的智商和效率,还得有难以想象的权力在背后撑腰,他们的登场在游戏中如同机械降神,生硬地给找到记者电话号码的玩家提供奖励;而因为手机发出放屁声而放弃对“恐怖分子”进行调查,4885的智商在这个结局中简直比灰太狼还低,这是对秘密警察办事能力的一种侮辱。
玩出这两个结局的时候,笔者将这个游戏归类为故作高深实则浅薄的垃圾,但就在我准备把这个游戏批判一番的时候,网上找到的隐藏结局改变了我的想法。
“与受苦受难付出的高昂代价相比,实际的幸福往往显得卑劣。稳定当然不如动荡来得热闹。知足常乐绝不如与不幸做努力抗争那么有魅力,也没有抗拒诱惑,或抗拒被激情和怀疑毁灭那么引人入胜。幸福绝不是宏伟壮观的。”
——《美丽新世界》
通过破译前四个结局的摩尔斯电码,可以得到数字4989,在新周目中将这个数字作为锁屏密码输入,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几行字:
Wake up, Tom...
The matrix has you...
Follow the White Rabbit.
>knock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这以后再没回头的可能
############ #############
# RED PILL # # BLUE PILL #
########### #############
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尼奥一样,汤姆选择了红药,然后从梦境中醒了过来。
是的,极权社会、监视与监禁、破解密码、求生,这一切都是主角的一场梦。现实世界中的汤姆是一名数据分析师,他每天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利生活,问答社区和购物网站每天都通过数据分析给他推送他想要的内容。
如果玩家选择了蓝药,那么醒来后的汤姆就会继续享受这一切,如同你我,并发自内心地赞美、热爱这大数据时代。但吞下了红药的汤姆开始对这一切警觉了起来,他偶尔会把手机留在家中,故意点击他不感兴趣的广告,用现金代替银行卡,直到:
https://www.gamersky.com/showimage/id_gamersky.shtml?https://img1.gamersky.com/image2016/10/20161009_xtn_162_1/gamersky_07origin_13_20161091727245.jpg
https://www.gamersky.com/showimage/id_gamersky.shtml?https://img1.gamersky.com/image2016/10/20161009_xtn_162_1/gamersky_08origin_15_201610917278CD.jpg
这张图片的寓意非常明显:人类的行为产生了种种数据,而这些数据被下载到了云端。换而言之,在那些商业公司浩如烟海的数据库中,记录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我们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点击原文链接,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购买和播放音乐……这些数据被不同的公司所收集,分门别类的保存着,而作为产生这些数据的主体,我们并不拥有这些数据。
https://www.gamersky.com/showimage/id_gamersky.shtml?https://img1.gamersky.com/image2016/10/20161009_xtn_162_1/gamersky_09origin_17_20161091727F55.jpg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商业公司对我们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推送特定的服务。举个例子,在某个音乐网站上,用户A经常单曲循环《小苹果》,用户B听了3次《小苹果》并且收藏了《两只蝴蝶》,用户C从来没听完过《小苹果》和《两只蝴蝶》,平均每周欣赏7次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那么这个网站就会给用户A推荐《两只蝴蝶》,《自新大陆》不会出现在用户A和B的视野中,用户C也接触不到《小苹果》和《两只蝴蝶》。
最早应用这一算法的网站是亚马逊,根据用户的购买记录精准推荐不同的商品,随后这种算法被广泛的在各大平台得到使用。最典型的例子是知乎的新版主页,在设置中启用后,一些不在我关注范围内的回答出现在了我的timeline上。我没有关注过给这些回答点赞的知乎用户,而这些回答中有三分之一的确是我感兴趣,且与我的观点相符的。新版首页的用户能更多地获取他们喜欢的内容,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棒,不是么?
https://www.gamersky.com/showimage/id_gamersky.shtml?https://img1.gamersky.com/image2016/10/20161009_xtn_162_1/gamersky_10origin_19_201610917276DD.jpg
然而,我使用新版主页的时间越久,我就越是感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迷宫,四周都是透明的墙壁。当那些与我的看法相左的言论无法出现在我的眼中,我接触到的一切都是我所喜爱与认同的事物时,我也就失去了所谓“更大的世界”。这是一个多元而封闭的时代,我们被数据筛选、分割成不同的用户群体,每一个群体都自成一方世界,按顺序排列在鄙视链上,而不同的群体之间隔着厚重的次元壁,老死不相往来。
隐藏结局中,“恐怖分子”们在11月5日通过某种方式夺取了数据的所有权,具体手段则不得而知。而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则有时主动、有时被动地接受来自商业公司和媒体无处不在的洗脑,从爱好、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影响,逐渐被同化为某一群体中的一员……
最终,现实中的我们沦为了数据的副本——Replica。
上一篇: 与师父来场恋爱 《龙武2》社交系统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