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游网:值得大家信赖的游戏下载站!
发布时间:2017-09-19 13:21 来源:3DM 作者:未知
“暴力”与“美学”
“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不少热门影视作品、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
“暴力美学”是如何产生的?其确切的特征和内涵是什么?
“暴力美学”是个很广义的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通常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使其暴力的程度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也就是通常游戏中常见的“和谐”,减少溅血的特效、改变血液的颜色、马赛克等。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像是许多欧美的“大片”。以上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在游戏娱乐上,现在还有很多人质疑“暴力美学”的说法,甚至还有许多人对“暴力美学”始终持喊杀喊打的态度。在西方的电影与游戏里,主题往往只有一个“英雄拯救世界、胜者为王”,这种娱乐化的概念就是宣泄。在游戏过程中‘暴力’满足了人们的宣泄浴,而‘美学’又把人们向道德规范拉回,游戏“暴力美学”不是借着美学的外衣来宣扬暴力,而是“安全”的进行“暴力活动”,只不过这个度量的确需要一定的政策准则来把握。
游戏中的“暴力”
除了休闲类游戏,在所有带有PK性质的游戏中,“暴力”元素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主旋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以暴力为卖点。但暴力,特别是杀戮对游戏开发者和玩家都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可能这就是来源于人类骨子里的本性,这样看来,游戏中引入杀戮的存在似乎有很多优势,至少它能够让玩家带着激动的心情来玩游戏。
但是当你享受过肾上腺素疯狂分泌的快感后,回归现实,你慢慢会发现,你身体似乎会更加的空虚甚至有些不适,然后你会猛的醒悟:暴力也是要有个限度的,哪怕在限度内可以尽情发挥,哪怕它是“暴力美学”。
人皆有所惧,皆有求生本能。即使是在游戏虚拟背景下,玩家也会对死亡做出敏感的反应,正是这种求生本能,我们的进攻和防御能力在我们的血液中世代相传,即使是杀害一个NPC,也会增加我们对杀戮的焦虑和渴望,这种情结跨越了文明与人种的界线,使之成为游戏最美味的调味品。
游戏玩的就是新鲜,如何杀死目标对游戏玩家也非常有诱惑力。游戏开发者设计出的各种的装备工具以及对应的模式环境正是给我们创造出各式各样去干掉目标的机会,丰富游戏的玩法。虽然,游戏的目标永远不变,但杀戮的快感却在多样化的增加——从最早的一对一PK,到一对群PK,以及一个城池的杀戮,或者利用战争挑起所有玩家的杀戮。